登山而小天下
——参加第三届全国“高精准”备考会议有感
赵文娟
2018年的秋天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。孔圣人“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当我来到泰安聆听了三位专家的主题报告,六位名师的观摩示范课,亦如登山而小天下,登高考之山而小自己之知,研学然后知不足!
“高山仰止”,登山之路,有人领航。
北京教育学院的管然荣教授对新高考考纲的研究具体而微,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意见。他通过研究近十年高考考题发现,手法类的题目日益凸显,应在高考备考中得到重视,他认为形式要决定内容。这个观点是让我很惊骇的,内容决定形式这原是盖棺之论,他却提出相反的观点。在课间,听到一些老师对这个观点亦是颇有微词。果不其然,在后面的评课中,广东佛山市一位教研员直接表明自己不同意形式决定内容这个说法。
回来后,我翻看管教授的课件,他在讲高考诗词鉴赏时也强调了手法鉴赏类题型的重要性。他在一张幻灯片里写道:“这里的手法属于诗文如何表达的“言语形式” 。由此可引发一点学科思考:语文教学究竟应该侧重什么?是一个个宏大的“人文主题”吗?是一直“决定着形式”的所谓“内容”吗?不应该作简单化回答。为了充分体现学科特色,“言语形式”教学应该是侧重点。这里所说的“形式”本来与“内容”就是一体的。语文教学理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,披文入情,由“言”入“意”,在“怎样写的”“为什么这样写”中去捕捉“写了什么”,即经由“形式”抵达“内容”,只有沿着这样的路径才能获得富有意味真切而有价值的内容。”
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庄子《逍遥游》中的“小大之辩”,表面看上去庄子是在对“大”的推崇,对“小”的贬斥,实际上小确实不能达到大的境界和高度,但相对而言的大比起无限丰富、有无限可能的客体世界来说,又是绝对的小,这样在无限客体面前,小与大的区别就没有实际意义了——这又是小与大的同,也就是庄子所说的“齐”。所以小大之辩在本质上是齐一的。管教授所说的内容与形式是放在高考语文教学这个客体世界来说的,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它的言语形式都是为主题服务。他只是想要提高高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,将言语形式的教学落到实处,由“形式”抵达“内容”,这样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会更透彻,从而让考生能够更高效地答题。
在这登山之路上,不仅有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指点,亦有名师们身先士卒的示范。王斌老师在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主观题》课上的批阅反思法,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与答案的差距,提高规范缜密的答题能力;李金华老师的《高考文言实词的复习与积累》课,运用团队合作突击法,通过探求文言实词的字形历史演变,高效突破500文言实词;李哲峰老师在《如何读懂高考诗歌之——走进儒士的精神世界》课上,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诗歌吟诵,打破高考诗歌做题的默默无声,激发了学生学诗的热情。
这几位名师在指导高三学生的学习活动上,不拘泥于形式,推陈出新,成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;他们的教学目标明确单一,一节课训练一个知识点,讲练结合,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,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做题能力。
“景行行止”,登山之路,始于足下。
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,面对未来的高考,自己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,认真研究高考真题,反复阅读专家的备考建议,指导学生精准备考;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,要积极借鉴名师们的优秀做法,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;注重高考必备知识的积累和关键能力的培养,追求高效实用,给两年后高考的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!
|